山月夜804

别记住我,记住我的作品。


稳中带皮,我们能赢
——关于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今年夏天,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成功取得B站9.8分、豆瓣9.0的高分成绩。在这部号称“真正的深夜食堂”中,主角是大排档里的肉串蔬菜、脑花腰子,生鲜热辣和汁水淋漓搅动着味蕾和心跳。然而寒冬来临之前,又一部纪录片开始刷屏,但主角从街头美食变成了严肃正经的历史。不过我保证,这次的打开方式绝对不一样。

《在下东坡,一个吃货》、《我在我家偷文物》、《请回答604》、《一口锅的逆袭》……点开标题就是要搞事的节奏,果然,在这部“实验纪录片”中,各种鬼畜台词和历史小剧场有梗到爆。“真香”预警、“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王家卫风格,甚至《在下坂本,有何贵干》的经典镜头都致敬到位,实在让人忍不住和弹幕一起振臂高呼“阿婆主是搞大事的人!”第一集里,吃货苏轼一路被贬一路开吃,从荔枝到生蚝,从猪肉到羊蝎子,甚至特意穿越回现代指点厨师,更在片尾大秀rap,尽显洒脱;而在第三集,隋朝开国皇帝离家出走,放下豪言“回宫是不可能回宫的,一辈子都不可能回宫的。”最后却难逃“真香”定律。604年杨广登基,逼死皇兄杨勇的时候,却难以预知在几百年后,自己的坟茔会被与皇兄同名的开发商掘开;第六集中,爱豆嵇康华丽登场,真正醉如玉山之将崩的国民男神,在狱中引得三千太学士齐跪……更加反差萌的是内容有多皮,解说就有多正经,一板一眼毫不含糊,转场时更是尼采,莎翁和张爱玲的名言轮番上,堪称在稳和皮的边缘疯狂试探。朕的次元壁,还是裂了。
在玩梗和正经中看到片尾,导演监制编审等主创的名字逐一亮相时,才刚刚迎来最大的彩蛋。 总编审朱贤亮也是《人生一串》第一季的总编审(是的,第一季),更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和哔哩哔哩纪录片高级顾问 ;总监制金铁木名字平平无奇,代表作品是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大明宫》、《圆眀园》;历史顾问刘国忠则是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如此踏实的班底自然不会只带来一部空有其表的片子。
吃货东坡满腔抱负却一生遭贬,遗笔“闻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杨广谋划多年,不惜逼死兄长,软禁亲弟,诛杀侄儿得以登基稳固,却操之过急,开运河,修长城,招致民众起义造反,自己也死在扬州;嵇康在魏晋年间避世不出,隐居不出,与友人绝交,却依然难逃小人,被司马昭处死。中学课堂上,历史是一串年号,一个个人名和事件,扁扁地躺在史书里,区区几行字,便是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历史太遥远,也太残酷。那些爱过恨过无奈过的年轻人老去死去,被遗忘在故纸堆里,生前孤独,死后也落寞。
《历史那些事》亦正亦谐,笑着闹着讲述过一段段故事。历史人物不再是被束之高阁,不近人情的老古板,有人爱吃,有人爱女装,有人风骨傲然,于是观众深深记得,他们也是来过一趟人间,看过一次太阳的血肉之气。

从世界上第一部纪录长片《北方的纳努克》到千变万化的《毕加索的秘密》,从《人生七年》到《舌尖上的中国》,从《人生一串》到《历史那些事》,纪录片走了很远,很多年。笔者也永远记得,曾在中央一套夜间23:00放送的纪录片广告间,当时仍健在的阎肃老先生这样说道:“我喜欢纪录片,因为他真实。”纪实的特点使纪录片有了独特的价值,而在陈国钦主编的《纪录片分析》中也提到“纪录片不是现实生活,真实性、纪实性也不等同于生活的原始面貌。纪录片仅仅是一种镜头语言,他的灵魂是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纪实与艺术并存,塑造了纪录片特有的风韵。所以与其争论《历史那些事》的形式是否合理,不如面对开篇处的“不恶搞,非虚构”冷静思考这波稳中带皮的操作成功带入坑了多少年轻人。毕竟,真正热爱尊重历史的人,不会只用一部纪录片当作全部知识储备。

片尾曲《星辰与灯塔》的词作依然是皮到不行的吉国瑞老师,“有多少人在这世上活过,有多少梦在这世界上做过,有多少历史在这世界上发生过,载着人载着梦载着多少理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高能预警】
笔者刚去看了眼更新后的第七集的演员表,连续出场数集的主演依然会扮演重要角色,出戏不出戏什么的,还是靠诸位自行努力吧。
稳中带皮,我们能赢。

【高能再预警】
常有人拿英国纪录片《糟糕的历史》与《历史那些事作比较》,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B站寻找观看,笔者……倒在了第一集……

评论(3)

热度(16)